艺术高考贵州师范大学艺考院校专业

来源:安成教育咨询网 时间:2023-10-06 17:18:04 责编:教育顾问 人气:
贵州师范大学,坐落在“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是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工程)、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为“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10年2月被确定为立项建设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 年3月,学校有三个校区,分别坐落在云岩区、白云区和花溪区,占地面积3000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7500余人,其中本专科学生25000余人(不含求是学院)、硕士研究生2600余人。共有教职工2324人。设有19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1个教学部。历史沿革1941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立;1949年,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确立为贵州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组建新的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厦门大学结成对口支援关系;2010年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确定为立项建设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年5月22日,贵州师范大学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又称中西部100所,小“211”工程)大学,成功进入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第三阶梯大学行列。 办学条件院系专业截至 年3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1个教学部。师资力量截至 年3月,学校有专职教师1669人,教师中有教授290人、副教授619人;教师中284人具有博士学位、937人具有硕士学位。学科队伍中有“候鸟型”特聘教授65人,其中兼职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4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20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7人、省青年创新人才奖3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4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6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学科建设截至 年3月,学校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含19个专业领域),具备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推免权;[5] 有8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学科布局。合作交流对外交流截至 年3月,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葡萄牙、南非、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分别与韩国、日本、泰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了交换学生项目。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大,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有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HND)。校地合作截至 年3月,学校与黔东南州政府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着重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基础教育等开展合作。与遵义市湄潭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浙大西迁”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与贵阳市乌当农业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安检中心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等。与贵阳市乌当区教育局、修文教育局、南明区教育局、白云区教育局、黔南州罗甸县教育局、惠水县教育局、长顺县教育局、贵定县教育局,安顺市西秀区教育局,毕节市黔西县教育局、金沙县教育局、七星关区教育局,黔东南州三都县教育局,六盘水市盘县教育局,黔西南兴仁县教育局等15个县区教育局建立友好实习协作关系。校际合作截至 年3月,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武汉音乐学院分别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截至 年3月,学校与中国振华集团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合作协议;与福建金辉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贵阳国贸广场商贸有限公司、贵阳迅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亚旗技术服务(江苏)有限公司、贵阳海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市润能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贵阳雨晴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景峰制药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术研究科研机构截至 年3月,学校有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与地方共建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8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学校分析测试中心是贵州省司法厅首批批准的“物证司法鉴定所”、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贵州省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培育基地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程技术研究中心[27] 国家与地方共建工程实验室(1个):喀斯特地区关键信息技术应用国家与地方共建工程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植物生理与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等 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智能计算与控制技术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铝电解炭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1个):贵州省遥感中心院士工作站(1个):贵州师范大学院士工作站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乙引)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8个):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乙引)[34] 、贵州省药物分析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周欣)、贵州省荞麦产业技术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陈庆富)、贵州省特色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乙引)等科研成果2008年- 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7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76项,全校科研经费近3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10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8项;获批专利57项,出版学术著作265部; 年全年学术论文被SCI、EI、ISTP、CSSCI、CSCD等收录2123篇。学术资源学术期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其中,《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全国百强期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馆藏资源截至 年3月,学校图书馆有馆藏纸质文献227.5万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报刊2000余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00万余种,提供使用中外文数据库68个,自建数据库10个,数字资源总量达57.5个TB,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服务单位、“CALIS贵州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有“贵州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中心”、“中学示范图书馆模型”、“幼儿园示范图书馆”等专题室并开放服务。学校文化校标校标内部以略加变形的篆体汉字“师”为主图案,突出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图形端庄典雅、稳重大气,体现了学校的办学风格、办学特色和定位,凸显了学校数十年办学的厚重积淀,既表明学校重视优秀文化传承的继承和发扬,又蕴含了学校勇于开拓创新之意。圆形标志是中国大学标志设计的传统和对大学悠久历史的继承和延续。校训慎思笃行 博学致新涵义:《礼记·中庸》十九章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句。校训取其精要,强调:深入、全面地思考,坚持不懈地实践;广泛、宽厚地汲取,不断追求升华和创新。精神爱国、奉献、敬业、自强贵州师范大学经过长期的积淀和阐扬,形成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在学校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一批典型的代表人物,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践行和彰显“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精神。[38] 校歌《挺拔的香樟》选取“香樟树”作为美的意象,以此来营造出美的诗情。香樟树是一种高贵的树种,高大挺拔,树形优美,木质坚硬,是常青树、长寿树、风景树、名贵树,贵阳市也将它作为“市树”,校园主干道思贤大道两旁也全部种的是香樟树,香樟树已成为师大的迎宾树和象征树。碰巧的是,白云校区也有很多香樟树。因此,可以说香樟树是贵州师范大学的“校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树来比喻人,以树林来比喻整个学校,自然就是一种“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创作。 http://www.16ik.com/?25323.html 艺术高考贵州师范大学艺考院校专业 艺考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