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南

来源:安成教育咨询网 时间:2023-10-08 22:30:38 责编:教育顾问 人气:

衡南县两区划分?

衡南县划分为东区和西区。
因为衡南县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将衡南县划分为东区和西区,方便居民生活和行政管理。
其中东区位于衡南县的东部,西区则位于衡南县的西部。
这种区划分方式在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域中比较常见,能够更好地解决地区治理、资源分配、服务质量等问题。
此外,衡南县的东区和西区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其中东区以工业为主导,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园区,如东江经济开发区等;而西区则以农业和旅游为主,有许多美丽的景区,如紫霄峰景区、蒋公祠景区等。
两个区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衡南县的多元化、繁荣发展。

衡南县各镇名的来历?

1、樟木乡

      樟木寺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方湘江西岸的一处小山丘上。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记载:樟木寺系盖木居士旧祠,后因周围樟树丛生,故以“樟”代“盖”,取名“樟木寺”。罗隐有咏《泊木居士庙》诗。

2、集兵镇

      关于集兵滩的来历,说法有两二:一为史料记述。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元顺帝时,衡州府发兵攻打敞峰(今渣江镇黄柏村厂峰寨),集兵于河滩,故名“集兵滩”。一为民间传说。相传大禹治水南巡岣嵝峰,见峰下一山气势非凡,断言此地久后必出神皇。此话果然言中,神皇在岣嵝峰下的泉塘坳一户名叫上官仙的人家降生。此事惊动了当时朝中皇帝,立即调兵遣将来衡州镇压神皇。官军从衡州一路北上,先在一河滩集兵,继而奔赴泉塘坳将神皇捕杀。后人据此将神皇出生之地取名神皇山,把皇帝驻兵的河滩称之为“集兵滩”

3、岣嵝乡

      岣嵝峰 是衡阳县的名山,古来称为衡山的主峰,故衡山又名岣嵝峰山。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岣嵝峰本南岳之别名也”。岣嵝峰是衡山七十二峰之一,雄峙于县境的东陲,海拔951.5米,跨神皇、岣嵝峰两个公社。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记载:“嫘祖峰稍西,一峰亚之,望若俯背,故名佝偻”。人们以为“佝偻”二字意义不佳,便把“佝偻”改称为“岣嵝”。今沿用之。岣嵝峰上有禹坛,宋代所立。到了清代重加修茸,改称禹祠。

4、板市乡

     板桥 位于板市乡板市村,古为通往衡州(今衡阳市)的驿站。因其驿道用青石板铺设,驿站有一座石砌小桥,连接上下两条街道,桥上建有凉亭供过往行人歇息,故名板桥。

5杉桥镇

         古以杉木建的桥而得名。据清同治《衡阳县志》和乾隆《衡州府志》记载:石狮涧水经此始有杉桥之名;有上、中、下三桥,上杉桥和下杉桥相距一里,广狭相惹。又载:“其地莲子尤美,冠于湘产。”亦产砂石磨,销路颇广。

6、樟树乡

        樟树坳 位于樟树乡樟树村。传说此地曾有数株古老樟树,故地因树而得名樟树坳地处衡阳县与衡阳市郊城乡结合部,且与西渡经济开发区融为一体,民殷财阜。素有衡阳县“东大门”之称。

7、西渡镇

        西渡之名始见于宋《元丰九域志》。志称:衡州西去宝庆(今邵阳市)经此渡蒸水,遂名西渡。旧时西渡今称西渡老街,位于蒸水西安。1952年7月,衡阳县分为衡阳和衡南两县后,衡阳县治由衡阳市城北(今石鼓)区迁至西渡,在蒸水东北岸江口町新建县城。

8、岘山镇

       岘山寺 位于岘山镇光辉村。始建于唐代武德年间。该寺原在湖北,后迁至衡阳,寺仍沿袭旧名。今寺无存。清同治《衡阳县志》有一段关于岘山寺的记载;“寺有明成化时钟。旧为金龙寺。传云先有此寺,后有衡州城,然则此寺在唐武德前也。”因该寺历史悠久,故乡得寺名。

9、井头镇

       井头江 俗名井里江,意谓经中之泉源于武水河之水。清同治《衡阳县志》载:“井头江水自西来注之。衡人以泉水为井,此泉出武水中,寒浸沙清,灌注百顷,故以井头名江。”井头江地名源于此井。

10、关市镇

     关市 关市以关帝而得名,旧名六龙町。清同治《衡阳县志》载:“武水迳六龙町关市桥,山干六龙均会与此。”又称:“环山如笼,不利来客。”

1.

樟木乡 樟木寺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方湘江西岸的一处小山丘上。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记载:樟木寺系盖木居士旧祠,后因周围樟树丛生,故以“樟”代“盖”,取名“樟木寺”。罗隐有咏《泊木居士庙》诗。

2.

集兵镇 关于集兵滩的来历,说法有两二:一为史料记述。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元顺帝时,衡州府发兵攻打敞峰(今渣江镇黄柏村厂峰寨),集兵于河滩,故名“集兵滩”。一为民间传说。相传大禹治水南巡岣嵝峰,见。